博赢软件
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博赢软件 > 新闻动态 >
刘统勋:为民请命,谥号文正,乾隆六十年,独称他是真宰相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49    点击次数:105

“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”,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?多少人削尖了脑袋,挤破了头,就为了往上爬一步。可有这么一位宰相,乾隆皇帝赞誉他是“真宰相”,他位极人臣,却家徒四壁,两袖清风,甚至最终累死在上班路上。他,就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名臣——刘统勋。

康熙三十八年,刘统勋出生在陕西汉中府,那时候他爹正担任汉中宁羌知州。作为家里的长子,刘统勋从小就受重视,他爹对他管教也严。十四岁考中秀才,十八岁中举人,这小子真是聪明!康熙五十七年,十九岁的刘统勋正准备进京赶考,眼看着就要大展宏图了,结果家里传来噩耗,他爹病重。刘统勋二话不说,放弃了科考,回家侍奉老父。他爹去世后,他又守孝三年,这才重新考虑自己的仕途。

雍正二年,刘统勋再次进京赶考,考了个二甲第十七名,被选为庶吉士,进了翰林院。雍正皇帝知道他是刘棨的儿子,对他多有照顾。这也算是对刘棨为官清廉的一种认可吧。雍正后期,刘统勋在南书房当差,协助皇帝处理政务,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不少经验。那时候,张廷玉是保和殿大学士,是雍正的得力助手。刘统勋在南书房,某种程度上算是张廷玉的下属。

可谁也没想到,后来刘统勋会弹劾这位三朝元老。雍正十三年,雍正驾崩,乾隆继位。乾隆的登基,成了刘统勋仕途的转折点。

乾隆元年,刘统勋被提拔为内阁学士,还奉命跟着大学士嵇曾筠去浙江学习海塘工程。乾隆二年,他还在浙江学习呢,就被提拔为刑部侍郎。乾隆三年,又被召回京城。短短三年,刘统勋的仕途真是平步青云。除了乾隆皇帝有意提拔他之外,刘统勋的家族背景、他自己的能力和年轻有为,都是他快速升迁的重要因素。乾隆对刘统勋的重视,也预示着这位年轻官员将在乾隆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。

乾隆四年到六年,刘统勋因为母亲去世回家守孝。这段时间,是他仕途上的一个短暂的停顿。

乾隆六年秋天,刘统勋守孝期满回到京城,马上就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,这可是个要职,可见乾隆对他的信任。刚一上任,刘统勋就展现出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,直接弹劾了张廷玉和讷亲两位权臣。他弹劾张廷玉为官不谨慎,纵容张、姚两家的子弟在朝廷里胡作非为。又弹劾讷亲在吏部和户部独断专行,不听别人的意见。张廷玉是三朝元老,威望很高。

讷亲是乾隆新提拔的内阁大学士,算是新贵。刘统勋一下子弹劾这两位重量级人物,朝野震动。最后,张廷玉和讷亲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儿向乾隆请罪,而刘统勋也因此名声大噪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刘统勋的弹劾可不是信口开河,而是有真凭实据的。在他看来,不管你是老臣还是新贵,只要有问题就应该接受监督和弹劾,作为都察院左都御史,他更是责无旁贷。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正直,也让大家看到了他的担当。 黄河水患,自古以来就是个大难题。历史上黄河决口一千五百多次,改道也有二十多次。康雍年间,朝廷花了不少人力物力治理黄河,但效果一般。而刘统勋,在治河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,成了有名的治河专家。

乾隆十一年,黄河下游决堤,灾情严重,山东等地百姓流离失所。乾隆赶紧派刘统勋去山东,任命他为漕运总督,负责修河、救灾、安置灾民。

刘统勋到了山东后,立刻把总督衙门搬到河堤上,以便及时掌握情况,指挥救灾。他每天光着脚在河堤上办公,亲自筹措粮草,疏浚河道,夜以继日地工作。大学士高斌奉乾隆之命巡视河道,看到刘统勋这么拼命,不禁感叹:“要是大清每个总督都像刘统勋这样,天下哪还有治理不好的事!”在刘统勋的努力下,灾民得到了安置,他也开始着手更长远的治河规划。当时运河水位暴涨,为了防止洪水泛滥,刘统勋请求开挖聊城引河,把运河的水分流到海里去。

同时,他还下令降低德州哨马营和东平戴村两处堤坝的高度,并在秋天加高沂州江枫口两处坝的高度。通过这些措施,成功地控制住了洪水,避免了更大的灾害。

刘统勋的治水方案,不仅拯救了无数百姓,也得到了乾隆的肯定。但是,长期在河堤上操劳,让他染上了咳嗽的毛病,这个病折磨了他好几年。治水结束后,刘统勋被召回京城,担任工部尚书,不久又调任刑部尚书。这一年是乾隆十三年,也就是说,刘统勋用了十三年时间,就当上了六部尚书之一。乾隆二十一年,刘统勋已经升任太子太傅了,这年六月,铜山县黄河决堤,河务总督富勒赫因为办事不利被撤职,刘统勋再次临危受命,南下治水。

他亲自指挥,抢修堤坝,终于在冬天来临之前完成了任务。

五年后,河南黄河决堤,刘统勋不顾自己身体不好,带病去河南,出色地完成了抢修任务。此后,刘统勋又在乾隆二十七年、三十二年和三十四年多次治理黄河和运河,他的治水功绩,真是利在千秋啊。 刘统勋不仅治水有功,在惩治贪官污吏方面,更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。乾隆十八年,江南河道出了不少事故,乾隆派刘统勋去调查。

刘统勋刚到江南,就遇到了各种阻力,江南河道衙门和两江总督衙门都想劝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别深究。刘统勋表面上答应着,暗地里却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调查。

经过一个月的调查,他查出江南官员贪污了大量的修河款,导致河道账目亏空严重。刘统勋把调查结果报告给乾隆,一份奏折,就导致三十多个官员被杀头或罢官,这魄力真是厉害!乾隆二十六年,刘统勋在河南微服私访,发现巡抚衙门的官员借着劳役的名义勒索百姓,他气得不行,直接把涉案官员给腰斩了,还上奏弹劾河南巡抚管教不严。乾隆中后期,朝廷越来越奢侈,官员贪污成风,刘统勋的反腐行动,就像一股清流。

据《清史稿》记载,光是被刘统勋查出贪污证据的大官就有十多个。乾隆二十三年,云贵总督恒文和云南巡抚郭一裕因为贪污金铜被刘统勋查处。

乾隆二十五年,刘统勋先查出西安将军都赉克扣军饷,又查出山西归化将军保德侵吞公款。这些被刘统勋查处的官员,有封疆大吏,也有带兵打仗的将军,他们为了阻止朝廷查案,肯定要把矛头指向刘统勋。所以,刘统勋多次面临威胁、利诱,甚至有人想要暗杀他,但他始终不屈不挠,坚持原则。他真正做到了不畏权贵,铁面无私,为乾隆朝的吏治清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乾隆十七年,刘统勋进入了军机处,这是清朝的权力中心。为了巩固清朝对西域的统治,他亲自带队去西北勘察地形。

刘统勋一行人到了天山以北、巴尔喀什湖以西等地,实地测量绘制了详细的地理水文资料,最终完成了清朝《西域图志》的编纂工作。这部图志后来被乾隆改名为《钦定皇舆西域图志》,内容包括疆域、山脉、水文、官制、兵防、屯田等等,是中国古代最详细的西北地理人文资料之一,到现在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。另外,乾隆年间最重要的文化工程——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,刘统勋也功不可没。虽然很多人知道《四库全书》的总纂官是纪昀,但实际上,在纪昀之前,刘统勋长期担任《四库全书》的总裁官,为这部巨著的编纂打下了基础。

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后,“宰相”这个职位在中国消失了很长时间。但到了明朝中后期,内阁大学士逐渐成了“宰相”的代名词。清朝雍正七年,军机处成立,所以在乾隆年间,只有兼任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的官员,才有资格被称为“宰相”。

刘统勋从雍正二年进入官场,经过多年的历练,一步一个脚印,稳步前进。到了乾隆十七年,他进了军机处,成为清朝最高决策机构的一员。

乾隆二十六年,刘统勋正式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,成了清朝真正的“宰相”。在接下来的十二年里,刘统勋一直担任内阁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,他清正廉洁,为百姓说话办事,在政治、河道、吏治、文化等多个方面,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。

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早上,七十五岁的刘统勋拖着病体上朝。走到东华门的时候,轿子突然歪了,轿夫赶紧去看,发现刘统勋已经去世了。

乾隆听到消息后,非常悲痛,立刻赶往东华门。刘统勋去世的时候,七十五岁。古代七十岁就可以退休了,可刘统勋到了七十五岁还在坚守岗位,最终累死在上班的路上,真是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。刘统勋用自己的一生,实践了这八个字。

乾隆皇帝亲自去刘统勋家里吊唁,看到他家门又窄又小,家里陈设简陋,非常感动,也很难过。在回宫的路上,乾隆流着眼泪对大臣们说:“刘统勋没了,朕失去了一位好帮手啊!”

他又说:“刘统勋真是个好宰相!”乾隆在位的六十年,再也没有称赞过其他人是“真宰相”。纵观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,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其他人获得过这样的赞誉。

就在刘统勋去世的当天,乾隆下旨,追授他为太傅,谥号“文正”。清朝一共有八位大臣被赐谥“文正”,但刚去世就获得这个谥号的,刘统勋是第一个。生为百姓服务,死后得到“文正”的谥号,这正是对刘统勋一生最好的评价。

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博赢软件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